查看原文
其他

洛克、贝克莱与休谟 ▎伏尔泰与卢梭 ▎康德 ▎黑格尔 ▎叔本华 ▎尼采 ▎边沁《细说如来藏》六 用如来藏评价西方哲学(下)

谈锡永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唐卡 龙树菩萨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细说如来藏》 用如来藏评价西方哲学

 

作者:谈锡永

 

 

10 洛克、贝克莱与休谟

 

欧洲由十七世纪后期开始了自由主义。这可能起端于新教的思想,他们主张宽容,甚至认为教会也可能有错,所以比较尊重教徒的个人意志,这就有了个人自由的色彩。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个人”这一概念在哲学层次的建立,是“我思”故“我”在,那就是自我的独立意志,并不从属于教会,也不从属于国家与社会。这样,由“个人”的建立自然就令自由主义有了哲学的根据。

 

虽然,笛卡尔的哲学亦并非因“我思”而走向纯粹唯心,他亦承认肉体,只是精神与肉体各自独立,互不相涉,他说,一如有两个时钟,当这个时钟响起讯号时,另一时钟就会应和,因此肉体感到饥饿,精神就会产生识感,这即心物二元的辩证。然而这毕竟仍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因此笛卡尔的学说后来可以影响两派,一派唯心,一派唯物,能够让两个立场截然不同的哲学流派都能各取所需,恐怕便跟笛卡尔的“个人”思想有关。接着,莱布尼兹(Gottfried W.Leibniz,1646~1716)的《单子论》(Monadology),提出物质是由众多独立实体合并而成,这些独立实体便叫做“单子”。由于单子独立,不能与其他单子互起作用,所以,这就有了“个人”和“自由”的意念。伊壁鸠鲁也提出过“原子”,可是他却没有给原子赋予“独立”的赋性,而且它弥漫全身,所以不能说为物质,那就不是“个人”的因素了,莱布尼兹显然等于将他的“原子”物质化,由是便可以成为实在的个体,那才是自由主义者所需的哲学根据。

 

洛克(John Lockes,1632~1704)是唯物论者,所以他的学说,可以说是经验主义唯物论。但同时,他也是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在英国如日中天,在法国,由于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介绍,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改革派完全相信洛克,与相信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革命派隐然成为两股对立的力量。时至今日,“新自由主义”已成国家工具但仍然要借用洛克的招牌,来推销他们的文化扩张、经济扩张政策,同时制约他们心目中的敌国。

 

在认识论方面,他说,物质有“主性质”和“次性质”,前者跟物体不可分离,例如充实性、广延性、形状与动态等。后者则仅为从属,如颜色、声音、气味之类。

 

他接着提出了相当精辟的见解。主性质存在于物体之中(所以不可分离),次性质则仅是观察者的知觉,没有眼就没有颜色,没有耳就没有声音。所以,例如颜色,它是可以变化的,戴上蓝眼镜的人所见的颜色就异于没戴这种眼镜的人,黄疸病人看见的颜色都带黄。

 

他提出黄疸病者的例子,其实是佛家常用的例,说白螺的白没有本质,黄疸病人见到的白螺便是黄色。同时,也可以说人常有错见,例如黄疸病人坚持说自己所见的白螺,黄色是实在。不过,佛家是从“所见”与“能见”两边来阐释这论题,洛克则只从“所见”这一边来阐述。

 

所以,这在佛家看起来是落于边见的思想,便只能影响落于物质边的物理学。物理学实在是承认洛克所说的物体主性质的,尤其是关于动态,光学、声学、热学、电磁学,无一不在物体动态这一点上立足,从而观察其充实性与广延性。

 

这在佛家一些派别中,很可能否定洛克的思想,但如来藏思想却可以对他作有条件的肯定。在识境中的人,绝对可以从认识来肯定识境的真实。因此,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世间成立物体的充实性与广延性等等,否则他们就无法在识境世间中生活。所以问题只在于,他的成立是否正确。而不在于他为识境的性质作成立。至于把他们引导到“智识双运界”,那是离识境的层次,不应该动辄就把这层次引入识境世间,加以破坏。

 

然而在这论题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却跟洛克有争论,他认为根本没有“主性质”这回事,一切物体只能有洛克所说的“客性质”。那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的否定,即说,他认为洛克的经验论不彻底。

 

洛克主张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他对“理性”的定义是:理性包含两部分,一是人对事物的考察,一是对一些主张的研究。那即自己的经验,与旁人的经验。

 

这问题也许牵涉到知识的起源。唯心论者一定会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各种先天观念,譬如印度教所说的“梵性”,西方宗教所说的“原罪”,这可以增进人的信仰。洛克虽然是忠实的基督教徒,但他却认为:一切知识皆从经验而来,感官之所得亦唯有感官的经验。初生婴儿的心空无所有,但随着他成长,感官经验便令他有了思想。

 

这样一来,洛克的认识论便可归结为唯物,因为感官所得的经验,来源只能是物体,绝对不可能是上帝。所以贝克莱主教反对他的说法,认为洛克这样来分析知识,恰好证明:物质无非只是我们的意识,即说,物质只是感官经验。既然这样,便没可能说物质有存在于它自己之中的性质,全部物质性质,都只是观察者的知觉。

 

贝克莱这么一说,认识论便从唯物变成唯心了。他认为,一切经验只来自内心的感觉。因此经验便只是许多感觉与许多记忆的组合。

 

有人认为佛家的唯识学可以赞同贝克莱的观念,因为唯识家说“唯识无境”。可是唯识宗的祖师———瑜伽行古学却不会这样。瑜伽行古学其实是成立事物如何而成为有(存在与显现),例如一般人,由种种分别来观察事物(遍计),于是计度事物是绝对真实的存在,那便是“遍计有”了。贝克莱的反对洛克,可以说是反对“遍计有”(依计度广延性、充实性等而成为有),但是,贝克莱却没再说明,事物到底是如何依内心而成为有(唯识学则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说得异常详细),因此,贝克莱其实也是“遍计”,可是他遍计的对象却是内在的心识,用心识的功能来建立实在。在佛家瑜伽行派,这心识的功能虽可承认,但心识的本质却不能说为实在,因此,便不能说不实在的心识可以成立真实的认知。由是贝克莱所说的经验是否能够成立,真的可以怀疑,难怪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其实应该归入怀疑论的范畴。

 

跟贝克莱对立的认识论哲学家是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他完全否定内心。他说,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就产生意识,一定要当见到物质的时候,意识才会发生。这倒可以说是真的,一个婴孩没被火烧过指头,也没用过火来加热食物,他对火有什么意识呢?所以休谟断言,我们根本没可能见到自己的内心本身,我们所认识的无非是一大堆来自经验的观念,本质是记忆与感觉。因此所谓心者,本来不含有各种观念、知觉、记忆,或者加上感情,那就是心。因此我们在思想,也只是这些因素在起功能,并非有一个灵魂在操控一切。所以,休谟便破坏了西方所有的宗教。也许他便因此而成为后来费尔巴哈(Ludwig A.Feuerbach1804~1872)的先导。费尔巴哈认为,一切宗教的本质只在于人对神的依赖。这其实很符合佛家思想,对此我们将在下面再谈。

 

现在我们看看洛克、见克莱、休谟三位认识论哲学家的分别。贝克莱完全否定了“物”,休谟完全否定了“心”,物质与精神都给他们两人分别破坏掉,那么,我们到底还有些什么可以“认识”?所以比较起来,洛克还是中庸一点,将物体的主性质归于物,将次性质归于心,那才可以说是一个不破坏物质、亦不破坏内心的认识世界,但认识则是内心的绝对功能,世人由此可以思想,可以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可以在悲欢哀乐中生活。

 

休谟最激烈的边见是否定因果律。他并不认为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时,二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他说,我们绝对没有办法见到“原因”以及“原因的法则”,我们只见到一事物随一事物而来这现象,由是我们便推断其原因,推断其必然性,于是定义为因果。事实上对于因果,只是人心理上的期待,当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互相关联时,于是见到先来的事物,便已期待后来的事物。所以没有因果律的必然性,一切都只是经验的总结。是故我们不能保证观察各种事物之所得,一定会出现关联。也即说,我们不能保证已往的事物关系,在未来会同样出现。这样地对因果律作否定,实际上是对科学的否定。科学其实是将因果视为自然的法则,然后依着因果律去探讨自然。如果否定因果,就没有“风的成因”、“机械运动”等等,我们不能预测天气,也不能用一个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于是车、船、飞机都无法运作,因为不可以拐弯)。

 

他用“必然性”来否定因果,实在过于武断,以为成“果”只有一“因”,那实在机械。前面已经说过,佛家认为因之外还需要缘(植物种子之外还要种植,以及阳光、雨水),如果缘改变,同样的因就会生成不同的果。例如同样的种子,一加上“基因改造”这个缘,就会结成不同的果。所以因果并不依“必然性”而成立,绝不需要保证于已往与未来中,事物的关联性会重复出现。

 

他说,必然性例如数学,1+2=3,这是必然的,因为这可以不断地重复出现。

 

然而就正在这例子,就证明他不懂“缘起”。1+2=3其实就已经落于缘起,在相碍缘起中,这算式是适应十进制的局限而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如果局限换成二进制,这算式就会变成是1+10=11。甚至,在二进制的领域,根本不可能有3这个概念。我们因此可以说,不是什么必然性,只是依着缘起法则而成的概念与事实,那便即因果。

 

休谟提出一个名词:恒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来代替因果。不是由一事物造成另一事物,只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在“恒常连结”。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质疑:为什么它们总是在恒常连结呢,难道人类的心理惯性居然可以支配事物“连结”?若这样时,他又凭什么来反对贝克莱的唯心论。

 

在中国,颇有些赞同休谟的声音,甚至将“因果”视为迷信,原因恐怕在于佛家将因果归于业力,于是便有人将业力推入迷信的范畴来牟利,由是引起有识者的反感。然而这却并不是因果律的错,只是误导者的错。因果律是自然的法则,是一切识境(一切时空世间)成立之所依,不能否定。

 

11 伏尔泰与卢梭

 

当英国哲学家悄悄地开展他们经验主义时,法国则有启蒙运动,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与卢梭(Jean-Jacques Rosseau,1712~1778)可以说是启蒙运动的先锋。

 

伏尔泰是文学家、剧作家。他很多剧本上演都成功,所以他很富裕。教廷也讨好他,曾一度想封他做红衣主教,交换条件是停止对教廷的攻击,可是他断然拒绝,因为他亲眼见到一些犹如黑暗时代的逼害事件,善良的人受烧死、安宁的家庭被摧毁,起因都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卢梭则不同,一生贫困,他为了生存做了不少忘恩负义的事,对人亦缺少同情,但用他自由主义的哲学来辩解时,亦可以说成是道德高尚。有人说,他是小资产阶级女人的崇拜对象。

 

他们两人彼此针锋相对。伏尔泰相信理性,卢梭则鼓吹行动;伏尔泰赞成文明,卢梭则主张摧毁一切文明重返大自然;伏尔泰希望用社会秩序来发展人类的智慧,从而得到幸福,卢梭则认为应该废除法律。二者分歧之大,不必多言,然而他们两人都有革命的狂热,可见那个时代实在辜负了许多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道德标准的人。

 

伏尔泰一生著作丰富,据说有九十九种之多,他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他的哲学论著来理解,还应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来发掘。当这样做时,就会发现他其实也是内心狂热的,他一生与神学作战,所以他死后,基督教会不允许他用基督徒的葬礼。

 

他年轻时因为避祸,曾躲在伦敦住了三年。法国人对英国人评价甚低,称其无情无义、不忠不信,可是伏尔泰却赞美英国当时的自由主义,所以他写成一本文集,谴责法国贵族和牧师,欺压平民,侵吞公款,还将巴士底狱用来对付自己不顺眼的人(他自己就住过巴士底狱)。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即从那时孕育完成。这文集没公开发表,但其稿本则在法国私底下流传。

 

后来一个无良出版商,未经伏尔泰同意,竟私自将这“伦敦文集”出版,于是引起轩然大波,巴黎国会下令将这本书焚毁,一下子伏尔泰大祸临头。好个伏尔泰,竟利用时机跟一位侯爵夫人私奔,住在侯爵领地的豪华别墅。

 

那时候,他同情卢梭的狂热自由思想,在安静的避难生活中写了许多作品,在作品中发表他的哲学、自由与浪漫、对教会的质疑。但他却从来未要求过平等,只希望弱者能受强者尊重。

 

后来那侯爵夫人又跟一个青年要好,以致怀孕,结果因难产而死。侯爵、伏尔泰、那个青年,三个人一起围在侯爵夫人的床前。这就是对浪漫与自由的实践。

 

所以他借一个剧本中人的口,来鞭挞规条。一个来自北美的印第安人要结婚,发觉结婚原来这么麻烦,要证婚人、牧师、婚约、教规、公证人,这印第安人于是大叫:“你们一定是大坏人,否则何需这么多的防范!”这时,他同于卢梭,将自由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不同卢梭的是,毕竟他只将自由用来针对教会。

 

后来他受过德国国王的邀请,在那里他写历史,他认为写历史等于写人类的罪恶与灾难,因此历史需要哲学家来写,因为可以用哲学来探索人类精神。所以他的著作完全贯穿欧洲的文明精神而避免谈到君主。可以说,是本不以国家为重心,转以人类为重心的历史著作,这真是一个全新的历史体系。这种历史观,很可能即法国大革命的催生剂,是法国王朝的催命符。

 

在他的哲学历史中,还不谈教会,却用大篇幅来介绍中国、印度、波斯,这就打破了宗教的权威。读者一旦视野扩大,知道异教徒的社会文明,基督教的世界和他们相比,黯然失色,那么,牧师还怎可以安祥地牧他的羊群?所以法国由国王下令,禁止这法国人踏入国境。

 

恰好这时,伏尔泰又渐不容于德国,于是他只好躲在瑞士,在日内瓦近郊买下一处庄园,过优哉游哉的生活———谁敢说金钱只是身外物!

 

也许由于思乡,后来他又迁居到法国与瑞士接壤处的小城市。结果这小城热闹起来,许多学者、名流、政客,甚至牧师过访,此外还有自由主义哲学家,伏尔泰不胜其烦。

 

就在这时候他开始跟卢梭交恶。他写了一首诗哀悼里斯本大地震,这是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灾难,整个城市因此而毁灭,死伤者不计其数。可是卢梭却公开评论他这首诗,说这不是上帝的错,只是人类的错,如果他们不住六层高的楼房,那灾难就不会这么大;如果根本不住房屋,只在田野露宿,地震根本无事,这评论,代表了卢梭维护上帝的狂热,当时教会中人立刻附和卢梭。

 

他参加了编辑“百科全书”,这套书要宣扬的思想是:用唯物论来对付专制与欺骗。他们这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有用最后一条牧师的肠子,来绞杀最后一个国王时,人才可以恢复自由。”这套丛书的主旨由这句话就昭然若揭。

 

“百科全书”编写结束后,他独力写了一本哲学辞典,他用怀疑论来怀疑每一哲学流派,可是他很虚心,只是怀疑,而不是盲目的否定。但他却指出,许多人犹如江湖医生。他说:“只有江湖医生才敢武断一切。我们对于宇宙这基本原理还一无所知,我们还不明白何以我们可随意活动双手,我们就用手来描写上帝、天使、心灵,以及上帝如何创造世界。”

 

他对这类形而上学毫无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由狂热的卢梭却是宗教的辩护士。依卢梭自己说,不需要什么证明,人只要把信仰放在人性上就可以了。这些人性,例如敬畏之心、神秘之感。这种想法不符合逻辑,只是情绪的煽动。古往今来这样的宗教理论,根本不需要一个哲学家来说,任何一个无论信什么神,由耶和华到观世音的老太婆,都可以说得出来。

 

所以如果将伏尔泰和卢梭加以比较,很简单,自由主义是他们的共通点,可是一落到现实,他们的神学和政治学就大不相同。伏尔泰要求秩序,卢梭则对任何秩序都否定;伏尔泰反对宗教的滥权,卢梭却将宗教视为心灵的最终归宿。

 

佛家的观点无法评价他们两人,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哲学理论,但却可以说,他们所倡的自由是正义的,因为也是原始的,可是后来自由之名已被盗窃,成为强国欺骗弱国的制高点,一提自由,人人都得慑 服,这样,自由就反而变成是非军事扩张的开山斧,宗教、政治、文化与经济的扩张,无不拿自由来开路。

 

自由之名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佛家称之为“名言显现”,人多只按着名言的表义来思考而不管事实;也可以这样说,事实反而不重要,只需要用名言来包装,那就可以欺骗世人,最要紧的是,可以欺骗敌国,让敌国的人民都向名言崇拜,那就可以和平扩张,无需鸦片。

 

伏尔泰跟卢梭都不知道“名言显现”这回事,若知道时,他们的热情恐怕就会冷却,又或者,他们会写一本“自由哲学”,预言名言被偷天换日之后的可怕。

 

如今,我们跟这两位哲人已相距二百多年,伏尔泰的自由、卢梭的自由,以至林肯的自由、华盛顿的自由!

 

12 康德

 

现在应该轮到谈论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他是十八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

 

在康德以前,哲学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天下,洛克、贝克莱、休谟,一个接一个君临哲学世界。他们有同一的特点,即都属主观主义,由是成为个人主义的温床。

 

法国的启蒙运动虽然有伏尔泰和卢梭但他们只表现得热情澎湃在哲学深度方面显然无法跟那三个英国人相比。可是当英法两国的哲学思潮一同发生影响时,那就变成主观的个人主义,是名自由主义。

 

然而自由主义却没有完整的哲学基础,充其量它只能说是思想。伏尔泰与卢梭固然不能提供,连英国的三位哲学家都不能。

 

由笛卡尔说起。他的两只时钟,说明精神不能推动肉体,肉体不能推动灵魂,那么,“我思”的“我”,既然不能推动肉体,那就不能说是绝对的唯心,那么,又怎能强调自由意志呢?由此影响,洛克便也有点三心二意,因为他主张的“单纯观念”,定义为“事物依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主道的忽然又变成是“事物”,那就如同笛卡尔那只属于肉体的时钟。有了这些矛盾,自由主义就可以受到置疑,对于它,能理性相信,抑或只能盲从轻信。

 

卢梭红极一时,其实只是因为社会在当时已经对理性与观念不耐烦,一时改为崇尚感情,那时没有人会提出哲学上的质疑,卢梭因此才可以公然提出,感情优于理智。

 

就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之下,催生了康德的哲学,如果没有上述这种种先导,康德未必能够提出“纯粹理性”(purereason)这个原理,为自由主义铺平了哲学理论的大道。而且,当时被自由主义破坏了的知识和道德,康德也把他们保护起来,跟自由主义两不相犯。

 

德国诗人海涅(Heine)这样形容康德:“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午饭、散步,都有一定的时间。他的邻居一见到他穿上灰色外套,拿着手杖向那菩提树小径走去时,他们就知道一定是下午三时半了。”

 

矮小、体弱、怕事、谨慎,这样的一位哲学教授,迟到五十七岁才写成他的《纯粹理性批评》(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谁也料不到,竟然不只在哲学界掀起风暴,而且居然可以掀起政治的巨浪,时至今日,他的哲学又被化装为新自由主义,成为经济覇权的扩张工具。

 

要理解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不容易,至少比其他的哲学思想要难一些,所以,现在且先谈一下他的基本思想。

 

康德在政治上和神学上,都赞同自由主义,当然也主张民主和人权。他说:“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那是再可怕也没有的事。”他有进化论的思想,早于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至少半个世纪。他认为,史前人类和今日人类不同之处必定甚多,然而自然如何使人能进化,以及进化的原因,我们则不得而知。所以他怀疑上帝,晚年维护基督教,只是道德上的需要。

 

因为怀疑上帝,所以他认为其他的星球一定有高级生物,离太阳愈远的行星、历史最长久的星球,会有比我们还要先进的生命。这些说法实际上已经向耶和华挑战。

 

从以上所述,我们看得出当时这位郁郁不得志、安于淡泊的大学教师,其实在心胸中已经孕育了风雷。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刊行,据说写了十二年之久。这样说来,他大概在四十岁左右时就开始了他的哲学写作。这一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他活到八十岁,在当时可称长寿,将八十岁分成两半,就恰好可以说,他前半生研究自然科学,后半生则转为哲学研究。但也许这样说更为恰当,前半生是他的哲学酝酿期,他将英国的经验派、法国的自由派当成酒酿,酿成美酒,洒向天上的群星,以及自己的心胸。所以他的墓志铭是他自己说的一句话:“有两件事,愈思考就愈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标准。”

 

这句话,有人把它解释为佛家的出世与入世,然而不然,这其实只代表他对宗教的质疑,头上的星空已超越了宗教,为了道德又需要宗教,然而宗教之所为又到底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呢?他因此震撼,亦同时对大自然与道理敬畏。

 

康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不是对“纯粹理性”作批判,而是建立纯粹理性,从而作出分析。因此我们要理解这本书,不妨将书题改译为“纯粹理性判定”。

 

要理解这本书,我们应该照现代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W.Russell,1872~1970)那样,先弄清楚哲学命题。下面即罗素的说法———

 

第一类命题,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所谓分析,即谓语为主语一部分的命题。例如“高个子的人是人”、“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这种命题可以令错误的见解自相矛盾。譬如说,你若说“等边三角形不是三角形”时,矛盾就显露出来了。

 

至于综合命题,则凡是由经验而知的,都可以归入此命题之内。例如气象报告说“星期二是下雨天”,这是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来的说法,可以称为经验,但无论准或不准,我们都无法发现这句话的真理。可是,康德虽承认综合命题,却不承认综合命题一定要通过经验而成立。这是反传统的说法,因此也就引入到第二类命题了。

 

第二类命题是“经验”和“先天”的区别。经验命题借助于感官知觉(佛家称之为“现量”),所以一切历史、地理的事实,以及科学的观察都属这类命题。

 

至于先天命题,虽由经验可以将它引导出来,但于认知之后,则可成立其经验之外的命题依据。如小孩数两只手指,再数两只手指,由是知道他自己数出四只手指。但当一旦理解2+2=4这一命题时,他就无须要靠数手指这感官知觉的经验了。这时,他已归纳出先天命题。康德主张这种命题。

 

那即说,康德主张的哲学命题,是先天的综合命题。

 

然而我们怎样能得到先天综合判断呢?《纯粹理性批判》即这问题的答案。

 

现在,再弄清一下“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

 

哲学家有两派,一派重理性,一派重经验。那么应该用哪一派的观点来研究哲学呢?依前所说,当然是理性。也即说,康德认为应该从普遍真理中推出事物的真理,而不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由是得出普遍的真理。所以他主张的是理性,而非经验。

 

可是怎样来定义理性呢?亦不能凭经验来定义,一牵入经验,真理就会受到歪曲,所以应该用“先于经验”的观念来代替经验,是谓之“先验”(APriori)。

 

一有了这“先验”,问题就简单了。康德跟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们一用综合,就必然要走入经验的范畴,而康德则不然,虽用综合命题,却能超越经验而建立先验。倘若建立成功,这就成为一门革命性的哲学,前无古人,后来者亦不能不跟着他“先验”。

 

这样一来,现在的问题就变成是:如何合理地建立“先验”并付诸实用。

 

为此,康德将问题分成五部分来解答,即:

 

(1)先验感性论;

(2)先验逻辑论;

(3)先验分析论;

(4)先验辨证论;

(5)先验方法论。

 

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全部内容。我们且将之慢慢消化。经验学派认为:知识由感觉(sensation)而来。休谟认为,他已经证明了几件事:(1)心灵与科学都不存在(只是感觉);(2)心只不过是一连串相续的观念(一连串感觉);(3)一切实在的事件并非必然,只是或然(感觉也是或然)。

 

康德认为休谟错误,因为透过感官得来的知识,必然受到歪曲,这就不纯粹了。纯粹的理性,必须是不透过感官得来的知识。

 

因此,不纯粹的理性不能看到必然性,只能说是或然,因为将知识视为由感觉而来时,感觉的或然性就变成知识的或然性。所以休谟其实什么都没有证明,因为大前提就已经错误。这样一下子,康德就完全否定了英国经验学派的哲学。

 

然则先验到底是什么?其实只是说,在我们还没有任何经验以前,就有一种不变的先天知识,这才是普遍的真理,现在我们说的可以称为“先验哲学”,它的目的,即研究感觉经验之外的“心”及其思维法则。绝对而且必然的真理,即来自此天赋的“心”的作用,此称为“心”的形式。

 

这先于任何经验的天赋的“心”,不受经验影响,不受感觉支配,亦不是内在观念的相续,而是具活动力的机理。它将混乱的经验整理成秩序,由是知觉即便成为观念(idea)。

 

说到这里,就要定义:何谓感觉,何谓知觉(perception)。

 

感觉就是对于刺激的觉知,譬如色之于眼、声之于耳、香之于鼻、味之于舌、冷热之于皮肤。这些觉知慢慢就变成经验,但却不能称之为知识。

 

至于知觉,应该定义为有秩序的感觉。感觉在心中本来杂乱无章(所以经验亦无秩序)。当先于经验的天赋的心,将感觉整理成为有组织时,这有组织的感觉就成为知觉。这才可以称为观念,也可以称为知识。

 

所以,现在的问题便变成是,先验的心如何能将感觉组织成有秩序、将经验组织成有秩序?

 

如果依照洛克和休谟的说法,他们认为感觉成为有秩序是自发的,康德则反对这说法。他认为,种种不同的感觉经过种种不同的通道传到内心,这些感觉犹如无数打听消息的探子,各自抢着去向“心”报告消息(所以没有秩序),假如心没有整理的功能,那么一切情报都没有用,幸而心可以整理,一如主帅懂得整理情报,他并非只是接收情报,而是组织与安排。我们由是得到知识。

 

而且,我们不是将全部消息一视同仁地接收,我们只接收适于当前所需的一系列感觉,将之组织成知觉。

 

譬如说,当我们的耳传来听到刺耳警钟的消息、眼传来见到起烟的消息、鼻传来嗅到焦味的消息、皮肤传来温度增加的消息,我们的心立刻就会把这些消息组织起来,再命令眼去观察是什么东西着火。假设这时烧焦的是一锅食物,心绝对不会去理会,这是牛肉烧焦的焦味,或者这是牛肉还没有烧焦的气味等等不适时的情报。

 

因此心其实是感觉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人,心可以随时作出选择,只要这感觉(或要这一系列感觉),除此之外,其余的感觉即被舍弃。然则心是如何选择且组织种种感觉的呢?康德说,由时间观念,由空间观念。在这里,康德有一个前提,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客观的实在,只是内心主观的观念,所以,时空的观念便是先验,即不是我们能观察得到的外在事物,而只是知觉的形式(form)。

 

说时空是先于经验的观念,是因为我们的经验都要依时间与空间而成立。时空后于经验,或与经验同时成立,都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所感知的事物必处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我们不能于感知的同时,甚至于感知之后才为它建立时空。“那枝我用惯了的笔”,这感知便有空间了,是那枝而不是这枝,同时亦有了时间,是“用惯”的一枝,而不是“刚买回来”那一枝。

 

康德依此而言,时间与空间不是概念(conception)而是“直观”(intuition)。即对先于经验而存在的事物作观察。

 

谈到这里,可以为“先验感性”下一定义,即:人的感觉材料,经过天赋的直观形式去整理,整理后之所得便即先验的感性知识。这里,所谓直观形式,便即时间与空间。

 

用如来藏思想怎样评价康德的“先验感性”呢?

 

人类所称为“知识”的,到底是什么?佛家说,即“名言显现”。人先建立自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所见、我所闻等等,这些即康德所说的,透过感官得来的认知,即感觉。但人不可能只住在感觉的范畴里面来认识感觉,这样,他们就要建立“名言”。一建立,糖的味道就叫做“甜”、玫瑰花的气味就叫做“香”,以至管理社会的人叫“官员”、官员的思维与决定叫“政治”,那么,人就可以将感觉提升,变成种种概念,然后生活在这概念世间。这时候,事物与概念即成为名言显现,而且将名言显现当成知识。

 

所以,现在康德所做的事,只是否定了名言显现。然而否定之后,他提出的“先验感性”,其实亦不可以说是绝对的真理。因为时间与空间本是客观存在,在如来藏的相碍缘起中,时空是与生俱来的局限,生命要适应这个世间的时空才能在这世间存在与显现,譬如说,两度时间的世间,即使同样是三度空间,我们亦只能承认他存在,但却不能见到他显现。所以时空绝对客观,并不依人的内心而变质。可是现在康德用的时空,却是主观的时空,这就可以讨论了。

 

说是对时空“直观”,那是企图尽量脱离概念,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人的认知不可能脱离概念,即使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事物,也需要给它一个名言,充其量是在名言范畴内再加一个概念:“先验”,譬如“先验的时空”。甚至“感性”亦是这样:“先验的感性”,那只能表达这些概念与一般人理解的概念不同,并不能离开概念的本质。

 

这样说时,也许令人不安,康德花十二年时间研究之所得,给简单的“名言显现”就否定了。然而不然,我们其实并没有否定,只是指出他不究竟。从认识来说,康德显然比他的前辈哲学家跨越了一大步,那就是对经验的超越,否定了由经验可以建立知识,那已经是对一切名言的真实性作出否定,等于说,凡落名言必不真实。此即如来藏智识双运界的立场:在识境名言真实,是为世俗,在智识双运界,名言不真实,这是辩证。

 

现在,问题只在于将先验的时空作为整理感知的依据这一点,康德认为可以成为依据,我们则认为,成为依据的条件尚未充分。

 

如果问,要有什么条件才能成为整理感知的依据呢?依如来藏思想而言,这问题亦不难答,你不是说“天赋的直觉形式”么?这便即识境所依的智境,佛家说佛内自证智境法尔,是可说为天赋;可以将智境视为识境所依的基础,那便是直觉形式。因此一定要站在智境与识境双运的立场,才能建立对识境的正确认知,是则将对智识双运界的认知,称为先验感性的认知似亦无不可。

 

康德由感觉进入到思想,便觉得有为思想建立“范畴”(category)的需要。因为只凭时间与空间,不能建立秩序。

 

他从逻辑形式建立了四组“先验概念”,亦即天赋的概念,每组三个,共成十二个。

 

关于量的一组:单一性、多元性、整体性。关于质的一组: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于关系的一组:实体与偶然、因与果、相互作用。关于模式的一组: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这范畴不是对思想的描述,而是将“知觉知识”提升为“概念知识”的工具。也即说,知觉知识只能认识事物,概念知识则可以认识事物的质与量、事物的关系如因果,以及有关事物的法则,如可能或必然等等。因此,知觉一旦被安排入范畴之内,便井然有序,可以成为概念(亦可称为观念)。

 

因此在先验分析方面,可以这样来总结:

 

(1)将外界刺激组织成秩序,就是感觉(sensation)。

(2)将感觉组织成秩序,就是知觉(perception)。

(3)有组织(纳入范畴)的知觉,就是概念(conception)。

 

在这里,所谓“有组织”,即经我们的思想,由外来事物给我们的感官刺激开始,依层次加以秩序化,使之互相间有联系而统一。这就可以成为科学的法则、哲学的法则。

 

然而在这里,依然是先验的。即说,一落入逻辑与分析,我们思想可依靠的先验工具便共有三种:时间、空间、思想范畴。它们都先于经验而存在,却为一切经验不可或缺的内涵。

 

对于康德这部分思想,如果拿如来藏的四重缘起来评价,是落于相对缘起。有秩序与无秩序相对,他的思想范畴,则是将无秩序化为有秩序的法则。

 

在他以后,相对论出来了,令科学的相对性得以确定,科学家再不去追求绝对,这也可以说,科学是由哲学的绝对回归为哲学的相对,这一点,康德在理论上是领先了一步。

 

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则似乎已令科学开始进入“相碍缘起”的世界。一粒电子,可以显现为波,亦可显现为粒子。那即对相碍条件的适应,这就已经超越了相对性的哲学。哲学家应该奋起直追,由相碍缘起来建立超过了“先验”层次的哲学。

 

其实目前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已经有人暗中建立相碍,举例来说,譬如拿“自由”来做制高点,那就是消费国向生产国制造出一重局限,要生产国顺从着他们的意愿来适应,由是就可以把生产国变成自己的经济殖民地。生产国倘若没有“横竖横”、“大死一场,脱胎换骨”的决心,恐怕就很难打破消费国制造出来的相碍,重新创造自己生存的条件。

 

所以,康德的哲学,以经验与先验的相对为基础,以秩序与无秩序的相对为思想范畴,在今日来说,虽未完全过时,但恐怕已很难应付现实。

 

13 黑格尔

 

黑格尔(Georg W.F.Hegel,1770~1831)的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发展,虽然黑格尔批评康德,可是,他谈到概念时,他也认为他自己所说的概念,即康德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存在等等。

 

黑格尔不分析推理的方法,只分析用于推理的概念。在这方面,关系最重要。他否定“纯粹的实在”即根据“关系”,一离开“关系”,“实在”就不存在了。

 

一切“关系”,以对立的关系最为重要。思想、事物,都有它相反的一面,因此他便成立他的辩证理论,用以说明正反两面的统一,那就是“正反合”的思维,即:真理是正反部分有组织的统一。思想的进化、事物的进化就是这辩证过程。

 

例如一个思想,引起它的相反,当正反互相联合时,便形成一个层次更高、概念更复杂的统一,由是思想便进步了、深化了。当然,这说是统一了的思想亦会有它的反面,那就可以又进一步联合与统一,由是层次更高。

 

那就是像费希特(Johann G.Fichte,1762~1814)所总结那样:正、反、合的程序,是一切进化的公式,也是一切“实在”(reality)的秘密。

 

黑格尔把事件与思想的关系,归结为正反的对立,那恰好就是佛家所说的“相对缘起”。《入楞伽经》中大慧菩萨问佛“内自证趣境”(pratyātmagatigocara,可理解为佛对识境的认识),于是即由“相对”而问,释迦不直答其所问,却提出更多的相对概念,如生与不生、轮回与涅槃,由是开展“百八句义”:生句非是生句;常句非是常句、相句无相句、安住与变异句,以至文字非文字句等等。佛的意思是,若由相对而问识境中的事物与概念,可谓问不胜问,那是认为不应落于识境的相对来观察识境。

 

然则应如何观察呢?释迦由是说三自性,而以“圆成自性”为真实。对于圆成自性,唯识今学的理解不同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认为一切事物与概念其实都有它们的局限,有什么局限就能适应这局限(名相叫做“任运”),那么,事物或概念就可以圆满成立(圆成),由是而成为“有”(存在与显现)。

 

当这样来评价时,就可以看出黑格尔的不彻底(不究竟),他所说的只是如来藏思想的第二义,在第二义中所说真实。

 

在第二义中,如果认为“合”即正与反之间的中点,那就可能对黑格尔理解错误。佛家的“中道”,恰恰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否定之否定”。例如佛家说“非常非非常”,若将“非非常”看成即“常”,那就错了,那就只是常与非常的相对,“非非常”正是否定之否定,若用“非常”来否定常,便应该再用“非非常”来否定“非常”,即恰恰便是黑格尔的辩证论。这样的辩证,在西方哲学是史无前例,可是在东方,这思想的广泛流传则已见于公元二世纪,超前西方哲学一千六百年。

 

这辩证,虽然以相对为基础,但于辩证中其实已经超越相对,所以是高于相对层次的建立。费尔巴哈(Ludwig A.Feuerbach,1804~1872)否定黑格尔,却未能认识他辩证论的重要,所以马克思(Karl H.Marx,1818~1883)在评论他的“提纲”中说:“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即说,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仍然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他只就佛家所说的“所知”来确立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却将人的“能知”只看成是单纯的思想,由是忽略了与思想同步的感性活动。佛家则不然,于识境中不否定一切感性活动,是如《入楞伽经》之所言:“于因缘中不失坏”,那就是将感性活动视为因缘圆满的果,由是加以认许。那同时也就认许了实践。因为在识境中,不可能只有思想而没有思想活动。

 

14 叔本华

 

西方哲学家中,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与东方哲学关系最深,他说自己的哲学以康德、柏拉图、《奥义书》为源头。

 

《奥义书》是印度教的典籍,赞扬人有梵性,这即自然的本性。叔本华的哲学,以人的“意志”(will)即自然(表象世界),恐怕这里头就有了《奥义书》的因素。

 

除了印度教之外,叔本华亦受佛家思想影响甚深,可是他却将佛家的空性理解为虚无,由是成为悲观主义,这就值得用佛学来加以讨论。

 

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在于他主张直觉是认识的作用,而这直觉则为非理性。如是直觉,即成立他的意志世界,亦即不是康德的“纯粹理性”可以认识到的世界。

 

意志对他来说,即生命力,所以理性不能够引导意志。由是可以说意志即世界的本体,世间一切都只是表象,而这些表象,恰恰就是人生存意志的表现。在这层次,人的意志与肉体便变成同一。他说:“意志活动与身体活动,并不是由因果关系连结起来的两件相异的客观事实,它们并无因果关系,实为同一的事件,只不过是用不同方法而作用。”

 

意志与肉体的作用,一为直接作用,一则为在知觉中的显现。因而身体活动无非只是将意念作用客观化。什么叫做客观化呢?他说:“牙齿、咽喉、肠胃是客观化的饥饿;生殖器是客观化的性欲。”

 

那么,理性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总不能说人根本没有理性,只有意志。这时候叔本华从柏拉图那里借用他的“理念”,他认为:由生存意念产生理念,然后再外化为表象。由此他就得出一个结论:万物只是幻影,真实的存在是理念,一切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它的本质则是能产生理念的意志。

 

他这个构思,只是貌似佛家的空性,与其说他由佛家而来,倒不如说是由印度教的大梵思想而来。

 

印度《奥义书》有“范畴”的建立,用以说明精神、物质世界的基础。例如:地、水、火、风、空(五大)是物质基础;意、觉、我慢、心、光(五意识)是精神基础等。然则,又由什么来产生范畴呢?在古老的《广林奥义书》即已提出,是“梵”。这即说,由属于精神界的梵,可以产生世间的物质原料。

 

至于人呢?说是有一个“遍我”,同时有一个“命我”。若表现为遍我时,人与梵同体;若表现为命我时,则是肉体的意识与灵魂。这两个可以统一,因为他们同一本体。统一的方法就是修习瑜伽。

 

叔本华没有将意志牵入宗教范畴,所以不需要建立梵,他说的意志,应该即命我。但命我具有遍我的本质,当这么构思时,意志自然就可以成为世界的本体。

 

佛家说空,从缘起来说。虽然在观修方面,是先建立一重“缘起有”,然后用较高层次的缘起来超越这重先立的“缘起有”,但若从总的方面来说,则是由缘起来成立事物为有,同时又由缘起来决定事物的空性,可是,叔本华却没有将缘起思想用之于他的哲学。这样一来,他便陷入虚无。因为在他的哲学范畴中,不可能把“缘起有”建立起来,同时亦不认识由缘起如何而说空。

 

一陷入虚无,人生便只有痛苦。所以他是绝对的悲观主义,由是他建立了恶的世界。艺术则需要提升心灵,使之进入超意志的境界,换而言之,这也是对恶的世界作暂时的逃避。

 

叔本华由是说到涅槃,涅槃即超越意志的安静。这一点,叔本华可能从佛家而来,但这只是小乘的涅槃,他把涅槃看成为“寂灭”,这便有点像小乘人企图灭尽一切感官觉受,进入一个离意识的状态。叔本华也认为,人唯有这样才能永久安祥。

 

然而佛家并未有将这种涅槃视为究竟,究竟涅槃不住于寂灭,针对小乘,便把这究竟涅槃称为无住涅槃。

 

对于世界,佛家亦说之为苦。叔本华说一切满足只是痛苦的消极停止(而不是积极终止),这也是佛家的观点,但佛家却并不因此而悲观。为什么呢?因为佛家建立了灭苦的“道”,那就是人在精神层次上的提高,到了不执著于“我”时,人就可以不为世间的苦所苦。叔本华没有谈到“我”的问题。

 

因此,叔本华虽在自己的书房供上一尊佛像,但毕竟如他自己所说,东方哲学影响他的还是以《奥义书》为主。

 

15 尼采

 

尼采(Friedrich W.Nietzsche,1844~1900)虽然受叔本华的影响,但两人的主张却是一个对比。同样是悲观,叔本华倾向于人生的解脱,然而他却完全失去佛家的入世精神。这由叔本华的生活造成,他富有,生活得十分闲暇,由闲暇而无聊,于是他厌倦现实生活,所以他一方面悲观,一方面却相当暴躁,可以将一个缝纫妇推下楼梯,以致其终生残废。尼采同样悲观,他的人生亦像叔本华那么枯寂,而且身体长期染病,在人生最灿烂时就染上间歇性的神经病,加上长期头痛,后来加上无药可医的眼疾,死前十年靠年老的母亲照顾,母亲死后,唯一照顾他的人就是他的妹妹,他的一生,也只认识这两位有慈心的女性。但是,他却将他的悲观引向另一方面来化解,那就是对“力量”的崇拜,由是创造出他的“超人”———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查拉图斯特拉原来是波斯一位先知的名字,他崇拜波斯的酒神,主张放纵的醉与歌。这恐怕就正是尼采所企求的精神出路,所以借用了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超人。他反对叔本华的静穆,也反对康德的理念,这些反对就是超人的性格。

 

可以说,叔本华的“意志”,一入到尼采的哲学范畴,就变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与真实,是谓超人。我们且从几方面来评价他。

 

他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一年,是1879年,三十五岁,正当人生的成熟期。他要放弃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理想,躲入冷静的哲思,于是躲入阿尔卑斯山。他说:“于善恶的彼岸,享受光、享受影。”正于那时,“查拉图斯特拉走过我的身旁”。

 

这位超人就是他的意志,他的信仰,也是他的永恒与实在。当浸淫自己于自己的意志中时,他不像叔本华那么感到一无所有,而是“一如采蜜过多的蜂,感到疲倦。”

 

一开始,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山中他经过冥想,所以下山来想向群众讲道,然而群众却只管看走绳的杂技。走绳人忽然失足跌死,群众没理他,查拉图斯特拉却走过去将他背走,说道:“因为你将危险作为职业,所以我要亲手埋你。”

 

就这样,开展了超人的基本思想,把危险当作游戏。当人崇拜力量而不是崇拜理念时,危险是当然的遭遇。尼采自己也曾两次参加战争,第一次坠马受伤,第二次弄到精神崩溃,几乎丧命。在这时,在他塑造出超人时,这便是英雄的纪录,军人也是以危险作为职业的人,更何况他实在有参加战争的意欲。

 

正因如此,所以他反对宗教。他觉得宗教的宁谧只是虚无,或是形式。在此以前,他曾因音乐家华格纳(Wagner)的歌剧,有了宗教色彩而非纯粹浪漫主义而跟他绝交。他发表评论攻击华格纳,说华格纳“谄媚种种佛教的虚无、谄媚基督教的形式及表现”。

 

所以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时碰到一位老隐士,跟他说神。老隐士走后,他说:“这年老的圣者在森林,还没听到神已死的消息。”

 

诸神是笑死的。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位神说:“仅有一个神。在我面前你们不得想自己是神。”

 

这即对西方宗教的讽刺,建立唯一独尊的神,即他们宗教的形式和表现。所以尼采不是主张独裁,他不是主张国家主义,希特勒(Hitler)错认了尼采的思想。

 

神死之后,应该有新的神诞生,那就是“超人”。人是被凌驾的事物,所以,就要有超人去凌驾他们。这极端的说法,他认为是真理,他在自传中说:“我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我是第一个发觉虚伪之所以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由是,破坏宗教你们将之视为恶,其实他是至善。

 

在自传中他更说道:“根本上,在反道德一词中应该会有两种否定。第一,我否定以往被称为最高者那种形态的人,即善良、仁慈、宽厚的人;第二,我否定普遍认为是道德的那一种道德,即颓废的道德,或者说得更不好听,基督教的道德。”为什么有这两重否定呢?因为他认为颓废与柔弱,不适用于高扬与肯定的生命,因此所谓善良者,其实是牺牲了人类的未来。

 

人类有两种伦理观念,一是贵族的道德,一是庶民的道德,前者是古时候公认的标准,人都认定刚毅、果敢、勇气、冒险是美德。可是一受东方的影响,西方没取得东方的精神,却忽地变成柔弱,于是狡诈的手段代替了力量,是故查拉图斯特拉呼吁:“对于遥远的人的爱,高于你对邻人的爱。”所谓遥远的人,即人类的未来。

 

尼采这种思想并非邪恶,在他那个时代来说,甘于颓废才是邪恶,的确如他所说,可以毁灭人类的前途,因此才需要提出一种敢于突破的力量,是即所谓超人。这也许即佛家所说的“金刚怒目”。尼采批评佛家有“各种虚无”,那只是因为他没可能知道佛家有一个智识双运界,而一切识境,都以智境为因,是即一片恒常、大乐、大我、清净的境界。当认识到这点时,人生就积极了,无颓废与柔弱可言。佛家没有神,甚至不能说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佛家的圣者亦不以神自居(因此没有诸神笑死),只是教导人们如何一方面积极地生活,令人间变得美好,一方面又能认识世间的真实,由智识双运来洞察存在与显现的秘密。人能洞察时,就有力量。这力量不来自否定什么,只来自其自身的洞察,因为当人能知道善与恶的本质时,才能真正登上尼采那个“善与恶的彼岸”。尼采因此无止境地追求战争、追求革命,认为那即超人的力,实在只是悲观主义走向极端的百般不安。人的力量在于能够揭破谎言,那也就够了。这一点,我们要再评论下去。

 

尼采主张铲除民主制度,反对自由主义,因为这些思想会令一个有机的整体分裂成各自为政的各个部分。这可以说是尼采的远见。他预见,“贫穷会变成道德的证据”。

 

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发展到今日,难道真的还有神的爱吗?当然完全没有,因为已经变成口号,变成强者欺凌弱者的制高点。攻打伊拉克即由这制高点出发,结果呢?恰如尼采所说,“在民主主义的原则之下……从而一切陷于纷乱状态。”如今的民主,从哪里可以看出它还有一点滴的爱———佛家所说的慈悲。所以尼采说,敢对这些欺骗说“不”的,才是超人。

 

你也许会问,真正的民主自由呢?尼采绝对否定有这回事。他说,基督徒和条顿族征服了欧洲,“一群金发碧眼的野兽、一个用征服者和主宰组成的民族,有非凡的军事组织能力,他们放肆地伸出可怕的魔 掌,控制人口远比他们众多的民族,建立了国家,根据契约立国的幻梦也成破灭。一个有能力指挥的人、一个天生的主宰、一个能以事业震动世界的人,还要什么契约!”

 

他真的预见了东方的命运,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以至最近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可怕的魔掌,控制人口远比他们人口众多的民族”。这控制又不限于军事,可以变成宗教形式、文化形式、经济形式,遭焚烧和掠夺的就不只是圆明园。

 

所以他说:“商人、基督徒、牛、女人、英国人,以及其他的民主主义者,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他瞧得真远,看到了民主只是吸引奴隶的旗号。所以,生产国会不会变成西方民主的奴隶,将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奉献给拿着民主旗帜的主人,真的是应该警惕的事。在这方面,对尼采的洞察我们千万不可反感,不可以辞害意,不可受名言所困。

 

总结一句,尼采以为他自己爱世人,所以提出挽救世人唯有超人的力量。然而超人也实在不能摧毁许多人为的“相碍”(局限与条件),因此,如何改变相碍,才是人类幸福的出路。这便即,改变这个经济殖 民、文化殖民的社会。这才是对人间的真爱。

 

16 边沁

 

跟尼采相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他先于尼采,可是他的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却不及尼采。他被称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哲学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立法的观点。

 

他有两个哲学观点,一个是联想原理,一个是功利原理(最大幸福原理),现在先谈前者,因为有生物学上的证明。

 

俄罗斯生物学家巴甫洛夫(Ivan  P.Pavlov,1849~1936)发现了生物的“条件反射”,即:若生物于受到A刺激时会产生B反应,现在,当作A 刺激时同时又作C刺激,如是屡屡而作,那么,即使没有A刺激而只作C 刺激时,同样会起B反应。

 

巴甫洛夫作的只是生物学研究,完全无意证明边沁的联想原理(况且,巴甫洛夫出生时边沁早已过世),但假如将他的A、B、C刺激与反应改换成A、B、C观念,那么,就可以说巴甫洛夫是证明了观念的联合原理。于是,这就变成是心理学的事了。

 

至于后者,可以说是唯乐主义,或者唯幸福主义,此亦即所谓功利。他认为:善便是快乐(亦即幸福),恶便是痛苦。所以他反对虐待黑奴、虐待动物,“一个人不能因为皮肤黑就要遭受任意的折磨”;“腿的数量,皮肤的绒毛,不足以作为遭受厄运的理由”;“问题不在于它能推理吗?它能说话吗?而在于会感受痛苦吗?”

 

如果他碰到尼采,两个人的讨论会很有趣。尼采会说超越善恶才是长远而言对人类有益的事;边沁却会说,我的善恶,不是你要超越的那种颓废的善恶。这样,他们就会讨论到伦理和道德,讨论到超人与平等。他们两个人应该可以谈得拢。

 

他提出:生存、富裕、安全、平等是立法的四项目的。在这里,他没有提到民主和自由,也没有提到人权。他将法国革命家的“人权宣言”,讽刺为“形而上学的作品”,说它的内容只能归为三类:无从理解,错误,既错误亦无从理解。

 

所以边沁不可能是民主之父,他的哲学亦不可能是自由主义的温床。然而他却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旗手。对于资本主义的自利,他看做是人类的本性;将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看做是全人类的生存条件,在这方面,他是拿资本主义的相碍条件来规范全人类了,这不叫做爱(当然更不是慈悲),反而是一朵“恶之花”。可是,边沁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总结

 

这辑文字写到此处为止,西方的哲学绝不止于边沁,本来还有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应该谈一谈,只可惜,笔者对当代哲学颇少涉猎,例如柏格森(Henri Bergson)、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高达美(Hans-Georg Gadamer),甚至美国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虽然声名藉甚,笔者都嫌其繁琐,少了前辈哲学家大开大阖的气派。马克思(Karl H.Marx)当然例外,他的哲学气派很大,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用于唯物主义,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W.Russell)所言:“他是一个复兴唯物主义的人,给唯物主义加上新的解释。”那即辩证唯物主义。笔者不将之加以评论,并不是认为他没有价值,恰恰相反,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众多,即使在西方,研究者亦“更仆难数”,笔者若然多嘴,何只班门弄斧,简直是雷门弄鼓。

 

然而对马克思的学说,忍不住尚有一言,那就是他未能预见今日资本主义的转化形式。凡有转化,依如来藏思想来说,都是主动改变条件,令别人受到相碍,自己则适应这些条件,因而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今日的资本主义,目的已不在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它已变成国际扩张,用哲学包装(新自由主义),用经济学包装(货币主义),“不战而屈人之兵”,变成是过度消费的资本主义世界,巧取豪夺落后生产国的人力物力资源,逼他们过度生产,由是不得不依赖消费国的订单。再来一个货币主义“衍生工具”,生产国反而实际上成为消费国的哺育者。这种嫁祸于人的狡诈,假如依旧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评价,便变成是国际资产阶级对国际工人阶级的斗争。阶级的成员再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国家。

 

现在已不是马克思身处的时代,马克思未能预言的狡诈已渐变成真理,鸦片战争已变成是拯救中国的战争,在这时候,尝试用东方的哲学思想来评价西方的哲学,未必有益,甚至会招来强烈的反弹,但这确实是一个小文人的良心和责任。

 

希望得到公正的批评,以及善意的指正。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彼罗 伊壁鸠鲁 ▎芝诺 ▎… ▎… ▎… ▎…《细说如来藏》六 用如来藏评价西方哲学(上)

五 四重缘起———如来藏的现证《细说如来藏 》

四 如来藏与缘起《细说如来藏 》

三 成立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二 识境随缘自显现《细说如来藏》


一 何谓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问:不二法门和如来藏关系(如何)?


问:不二法门和如来藏关系(如何)?

如来藏 (1)

如来藏 (2)

如来藏 (3)

如来藏 (4)

如来藏 (5)

如来藏 (6)

如来藏 (7)

如来藏 (8)

如来藏 (9)

如来藏 (10)

《方术纪异》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9 大圆满极尊心要《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8 大圆满金刚萨埵修持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7 大圆满空乐明禅定法要《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6 大圆满心髓黑关修持法阐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5 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4 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3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3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2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2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1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第七章 密宗拳法(幻轮瑜伽)《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达吉…传:九节佛风与宝瓶气合修法(节录)


第六章 无上密四种基本气功的义理与作用《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九节佛风法(多杰觉拔…传)


第五章 修脉、气、明点应先习前行《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集密香底巴派创始人:香底巴 (古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


第四章 论明点《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 超岩寺西门师:丹马巴 简传(古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


第三章 论气《藏密脉、气、明点观修》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 那波巴 简传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恒河大手印讲义》诠释(修改本)


大手印四瑜伽法要诠释(修改本) 4 第二章 正行之 一味瑜伽、无修瑜伽、总结 ▎第三章 结论 ▎原书跋

大手印四瑜伽法要诠释(修改本) 3 第二章 正行之 离戏瑜伽

大手印四瑜伽法要诠释(修改本) 2 第二章 正行之 专一瑜伽

大手印四瑜伽法要诠释(修改本) 1 第一章 前 行

十 光明圆融《大手印精义》


九、浊净幻身《大手印精义》


八、观空捷径《大手印精义》


七、气融八兆《大手印精义》


五、证量检别 ▎六、拙火燃融《大手印精义》


三、明体分际 ▎四、四瑜伽析《大手印精义》


一 大印种类 ▎二、白教传承《大手印精义》


第十一章 西藏的恶咒和黑巫术《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十章 西藏的护身符与符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九章 “幻网”与咒术《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附:圣天菩萨简传(古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


第八章 刀光剑影中的部落W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下)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上)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藏传佛教故事:黑行者的化身 ▎最好的精S修持 ▎DL喇嘛与羊粪供养 ▎以酒量福泽 ▎逝前显神通


藏传佛教故事:幻化出水火 ▎普贤王如来语录 ▎树上的三个人 ▎格西班的良知 ▎西藏最好的供养 ▎湖上遇奇观


藏传佛教故事:忍辱波罗蜜 ▎跃空试徒 ▎洞察秋毫的悲心 ▎格西班行窃 ▎老狗


佩玛·丘卓尼师访谈录 —— 三年闭关的回顾


《终南隐士》全集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修证心得:99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禅定述要》上篇(精要集)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隐士:透视孤独》精选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不说,就Z来BJ了》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一梦漫言》白话版 卷上


《一梦漫言》白话版 卷下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5品鉴艺术 ▎6侍弄芳华 ▎7不朽茶人《茶之书》(下)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